第十四届全运会于近日在陕西西安圆满闭幕,这场为期12天的体育盛会吸引了全国37个代表团的1.2万名运动员参赛,共产生468枚金牌,本届全运会不仅展现了我国竞技体育的最高水平,更在赛事组织、全民参与和科技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成为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。
赛事规模创新高 竞技水平再突破
作为国内规模最大、水平最高的综合性运动会,本届全运会共设35个大项、409个小项,涵盖奥运会、非奥项目和群众体育项目,跳水、乒乓球、举重等传统优势项目竞争激烈,多位奥运冠军延续出色状态,为观众奉献了精彩对决。
在游泳赛场,浙江队选手汪顺延续东京奥运会的强势表现,包揽男子200米、400米混合泳金牌,并打破亚洲纪录,乒乓球项目中,广东队樊振东与河北队孙颖莎分获男女单打冠军,展现了新生代球员的统治力,举重赛场更是诞生多项世界级成绩,湖南队侯志慧以超世界纪录的表现夺得女子49公斤级金牌。
值得一提的是,本届全运会首次设立攀岩、滑板、冲浪等新兴项目,为巴黎奥运会练兵的同时,也推动小众运动走向大众视野,陕西队16岁小将杨立豪在滑板街式赛中夺冠,成为全运会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之一。
科技赋能赛事 绿色理念贯穿始终
本届全运会以“智慧全运”为目标,广泛应用5G、AI、北斗导航等新技术,西安奥体中心游泳跳水馆采用国际领先的水循环系统,节水效率达50%;田径赛场引入电子标枪监测系统,实时显示落点数据,提升判罚精准度。
在碳中和方面,组委会通过光伏发电、新能源汽车接驳等方式减少碳排放,并创新性推出“碳积分”制度,鼓励运动员和观众参与环保行动,闭幕式上,由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灯光秀与全息投影技术结合,呈现出一场零污染的视觉盛宴。
群众体育蓬勃发展 全民共享运动热潮
与往届不同,本届全运会群众赛事活动占比达30%,包括广场舞、太极拳、龙舟等19个大项185个小项,来自各行各业的业余选手登上最高舞台,其中西藏牧民代表队在押加(藏族传统拔河)比赛中斩获两金,彰显民族体育魅力。

“我要上全运”系列选拔赛覆盖全国2000多个县区,超千万人参与,61岁的西安市民王建国通过选拔成为乒乓球群众组选手,他表示:“能在专业场馆和全国高手过招,圆了我四十年的梦想。”这种“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并重ng体育app”的模式,正是建设体育强国的生动实践。
新秀涌现老将坚守 传承中展望未来
在全运赛场,既有14岁跳水小将全红婵再现“水花消失术”的惊艳,也有32岁短跑名将苏炳添以9秒95夺冠的坚守,辽宁女排队长丁霞带伤出战,带领队伍时隔12年再夺金牌;而浙江游泳队15名“00后”小将共获9金,预示着中国体育人才梯队的厚度。

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在总结会上指出:“本届全运会检验了奥运备战成果,更发掘出200余名潜力新星,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奠定基础。”闭幕式上,会旗交接至粤港澳大湾区,2025年第十五届全运会将成为首次由两地联合承办的赛事,开启区域协同办赛的新篇章。
随着主火炬缓缓熄灭,第十四届全运会画上圆满句号,这场盛会不仅刷新了12项全国纪录、3项亚洲纪录,更通过体育的凝聚力,展现了新时代中国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,从专业竞技到全民参与,从科技赋能到绿色转型,全运会正以创新姿态,推动中国体育向着更高、更远的目标迈进。

